“长沙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说法多种。影响较大的是“星象说”:古人按星宿分野,与社宿“长沙星”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。
在长沙的网纹红土下,有着宽广的沙石层。在南郊石人村何绍基墓地附近,还可见到“土裹沙山”奇观:山丘中,数米厚的表土下,竟是深厚的河沙。
由于浏阳河与湘江的交汇摆动,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江中渐渐“生长”出长长的沙洲(远非今日的桔洲)。
古人在这块长形沙地上,或祭祀,或生产,据其地貌,谓之长沙,久而传遍天下
长沙”之名最早见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。此后历朝历代,长沙均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镇,新中国成立后,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,成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,历来众说纷纭,史籍记载各异,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:
一、得名于长沙星
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云:“天则有列宿,地则有州域。”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“长沙”,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,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,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,故长沙又有“星沙”之称。

二、得名于万里沙祠
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所著《十三州志》:汉“有万里沙祠,而西自湘州,至东莱万里,故曰长沙。”此后,唐代李吉甫的《元和郡县志》援引《东方朔记》云:“南郡有万里沙祠,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,故曰长沙。”唐杜佑《通典》中潭洲“秦为长沙郡”的自注亦云:“有万里沙祠,故曰长沙。”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,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,并加以阐发考释,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。

三、得名于“沙土之地”
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、砂砾岩、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,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,地层崩塌的岩石,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,使大量的砂、石都聚积于地表,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,分布着大片的沙滩,沙洲等,每当枯水时节,这些洲、滩露出,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,尤其是沙粒长大,“白沙如霜雪”,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,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。如唐大历间长沙太守张谓著《长沙土风碑铭》引《遁甲记》云:“沙土之地,云阳之墟。”又《路史》曰:“沙,为长沙;云阳,为茶陵。”又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“《禹贡》荆州之域,春秋为黔中地,楚之南境。秦并天下,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,以统湘川。”

四、得名于长形的沙洲
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,长约5000米,宽约100米,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。

五、得名于“蛮越”语“祭礼女神的地方”
在楚国“南平蛮越”之前,长沙居民属“蛮越”族。在蛮越语中,“长”是“祭坛”的意思,“沙”是“女神”的意思,而不是“沙土之神”。“长沙”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“祭祀女神的地方”。至今,壮、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,他们的成语中有“未立村塞,先立长沙”之语。
评论列表 (0条)